公益前沿

“十三五”时期慈善、志愿服务、社工事业都有哪些重大发展?

来自: 中国社会报时间:2020-12-25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慈善、志愿服务、社会工作事业也抓住这个重要发展机遇,以法治为保障、以制度为根本,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健康发展,厚植发展优势、扩大规模队伍。五年来,全社会持续壮大善的社会力量和专业力量,慈善社会工作形成了新发展格局。

 

  这五年是突破跃升的五年

  推动法治化和制度化,形成依法治理、制度完善、作用显著、管理规范、健康有序的发展格局

 

  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慈善领域的首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是我国慈善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依法兴善的新时期,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展慈善事业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贯彻落实慈善法,民政部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让慈善行为、透明慈善、依法慈善、慈善激励有了更具操作性的细则规范,基本构建了慈善事业规范发展的制度体系。

  慈善法明确了志愿服务是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在法律层面对志愿服务进行了系统规范。2017年,国务院公布实施首部志愿服务专门行政法规《志愿服务条例》,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有了法治保障。志愿者注册、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志愿者统计等多项基础性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志愿服务基本术语》等标准相继制定。天津、辽宁、山西、上海、浙江、安徽、河南、广西、宁夏、广东等10个省份新出台或修订了地方志愿服务条例,志愿服务进入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发展阶段。

  社会工作法治化进程加快步伐,社会工作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等国家法律。地方层面社会工作专门立法取得重大突破,《广州市社会工作服务条例》等相继颁布实施。社会工作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推进工会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禁毒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政府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和社会工作助力心理健康服务、脱贫攻坚、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疫情防控心理疏导等专门政策相继出台。2016年,中央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意见》,集中破解制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壮大和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瓶颈。2018年,出台《高级社会工作师评价办法》,构建完善了我国初、中、高级相衔接的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

  法制、政策保驾护航,对慈善、志愿服务、社会工作健康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打开发展新局面。

 

  这五年是成绩斐然的五年

  慈善事业整体规模、志愿服务队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参与主体和覆盖领域愈加多元广泛,能力水平提升深化

 

  截至2020年9月底,全国登记认定慈善组织7825个,净资产规模超过1900亿元;备案慈善信托449单,合同金额32.45亿元。互联网慈善发展迅速,2019年通过网络募集资金超过54亿元。组织开展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工作,在全社会掀起了学习慈善先进典型的热潮。发布“中华慈善日”标志,该标志入选了“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这五年,志愿服务组织发展迅速,志愿服务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超过1.4万家志愿服务组织向社会亮明身份,为公众参与志愿服务提供方便。此外,单位和社区内部成立的志愿服务队伍超过77.8万个,全国志愿服务站达到11.7万个。这些组织和站点充分发挥阵地作用,广泛吸纳和团结凝聚志愿者,推动志愿者队伍规模不断壮大。2017年6月,民政部完成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升级建设,提供给各地各部门免费使用,为公民参与志愿服务、记录服务信息,志愿服务组织采集需求、发布项目,党政部门掌握志愿服务情况、进行数据决策分析搭建便捷平台。截至2020年12月5日,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的志愿者已超过1.92亿人,发布志愿服务项目超过470万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26亿小时,实现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达到13%”的预期目标。

  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广布城乡的社会工作服务网络初步建立。截至2019年底,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已达149万,其中,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证书的人员53.3万人;在相关事业单位和城乡社区开发设置44万多个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发展了1.3万余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设置了6.4万个社会工作服务站点;社会工作行业协会已有1100多家。

  经过五年发展,慈善、志愿服务、社会工作在多方面“提质增量”,参与主体、参与方式更多元,覆盖范围和人群更广泛,在社会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迈进高质量发展阶段。

 

  这五年是守正创新的五年

  加强制度落实、完善管理体系、严格监督执法,同时创新方式方法、深入拓展服务,保障各项事业规范、健康、高效发展

 

  2019年2月,民政部新组建了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全国所有省级民政部门和大部分地市级民政部门都设立了相应管理机构。建立了慈善组织年报制度,制定了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加强日常监管、执法监督和处罚等机制,让慈善更加公开透明、便捷有趣,畅通了“全民慈善、全民公益”的路径。同时,激励和监管并行,呵护健康的“善时代”。

  这五年,福利彩票发行管理进一步规范。建立完善了福利彩票管理制度,保障和助推福利彩票为社会福利事业作更大的贡献。比如各地福利彩票机构积极开展公益活动,浙江举办“福彩暖万家 助圆大学梦”、广东开展2020年留守和困境儿童“牵手行动”、陕西开展福彩资助贫困家庭大学新生等活动,践行了福利彩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发行宗旨,提升了福利彩票的社会形象。

  志愿服务不断创新模式,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深入开展。倡导推广项目化运作、社工与志愿者协同、“菜单式”志愿服务和志愿服务互助循环等模式。各地各部门积极推动城乡社区、减灾救灾、禁毒戒毒、消防、文化、助残、扶贫济困等领域志愿服务发展,志愿服务从零星、分散到有组织、有规模,涌现出大量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和品牌,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

  社会工作在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探索方面亮点纷呈。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68个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220个示范社区和316个示范单位,为相关地区、行业和领域推进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样板和参考。湖南实施社工“禾计划”,实现了全省1940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配备4000名专业社工,年均服务群众600多万人次;广东实施社工“双百计划”,建设407个镇(街)社工站,组织社工精准服务,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湖北实施“五社一心”心理疏导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助力缓解新冠肺炎疫后综合征。在实践中,创造出了“三社联动”、扶贫社会工作、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为国际社会工作贡献了实务经验和理论智慧。

  “十三五”时期,慈善、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参与社会重大事件和危机干预,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疫后重建中凸显出社会力量和专业力量的作用。尤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各社会力量发挥资源、人力和专业优势,在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等领域全面出击。从2018年起,民政部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为“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项目和消费扶贫产品意向对接资金近340.2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国慈善组织用于扶贫济困的慈善支出近500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67%。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慈善、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的加入,有力地支持了疫情防控大局。全国共有5289个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开展了慈善募捐,累计筹集捐赠资金396.27亿元,捐赠物资10.56亿件。1000多万名志愿者投身疫情防控,服务时间超过2.4亿小时。

  “十四五”即将开启,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机遇下,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面临新任务、新要求、新责任,也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发布时间:2020-12-25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