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无论你走向何方,家永远在寒夜中为你灯火通明,家也永远是为你避风挡雨的港湾。
一个人想要成功,得有一个安定祥和的家做后盾。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放开手脚,为自己的理想拼搏。
而一个家,要和睦兴旺,家人之间就要互相陪伴,互相理解,加强沟通。
陪伴是标配
《深夜食堂》中说:“我们曾经以为陪伴可以永恒,但其实,再坚定地陪伴,也总会有离别的时候。”
是啊,我们总是觉得时间还很长,有的是机会去陪伴家人。然而,等我们想要去陪伴的时候,却再也没有了陪伴的机会。
唐朝诗人孟郊,幼年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大成人。孟郊立志要出人头地,不仅施展抱负,也想让母亲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孟郊每次考试都名落孙山。
孟郊没有放弃,在他近五十岁的时候,他终于成功了。而他此时已离开家乡三十年了。
当他看着镜子里自己的满头白发,想到母亲已过古稀之年,内心无比悲痛,他的眼前仿佛看到母亲期盼的眼神。那一夜,他夜不成寐。
第二天,孟郊便派人马不停蹄地把老母亲接了过来。从此,孟郊每天都陪伴在母亲身边,端茶倒水孝敬老人,直到母亲去世。
孟郊是幸运的,他在有生之年,还能在老母亲身边尽孝,然而又有多少人为了工作疏于对家人的陪伴,虽然最后功成名就,但却给自己留下了难以弥补的遗憾。
王国维在《蝶恋花》写道:“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韶华易逝,请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工作之余也要多陪陪父母,不要留下遗憾。
父母不图我们大富大贵,只要儿孙时时相随。而我们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感情。
尽孝要趁早啊,莫要再上演:子欲孝而亲不待的人间悲剧。
沟通是高配
古语有云:“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人和人之间贵在沟通,如果偏听偏信,怀疑猜忌,只会让彼此离得越来越远。
朱自清的《背影》感动了无数人,他和父亲之间真挚的爱,读来让人潸然泪下。
然而,曾几何时,朱自清和父亲的关系几近破裂。
朱父因为工作疏漏,被撤职查办,朱自清的祖母被气得一病不起,不久就离开了人世。朱自清怨恨父亲,对父亲不理不睬。
而朱父一向固执,他也不愿意主动和儿子交流。朱父把愤懑都发泄在儿媳身上。
朱自清难以忍受,带着妻子离开了家,父子关系到达了冰点。
直到后来,朱自清看到父亲的日记,里面充满了自责和愧疚。朱自清想起父亲去火车站送自己的情景,满含深情地写下了《背影》。
这篇《背影》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两个人的心结,父子俩这才尽释前嫌。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对方是怎么感受的。我们要永远记住,沟通在亲密关系中是最重要的。”
一个家庭里,想要和谐共处,就要加强交流与沟通。
如果遇到矛盾,闷在心里,既伤害身体,又会让家人间的关系越来越淡。
如果一味地埋怨,指责,只会让矛盾激化,关系也会越来越疏远。
亲人之间最需要的是沟通。话不说不明,理不辩不明。有矛盾不怕,把问题摆到桌面上,一起面对一起解决。这才是家人相处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理解是顶配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之者,人恒敬之。”
爱的基础就是互相理解,家庭的和谐,也是建立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之上。
郗璿是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爱妻,两人伉俪情深,是一对让人羡慕不已的神仙眷侣。
郗璿的父亲为了给心爱的女儿找一个如意郎君,在家里开了“招亲大会”。
很多人都慕名而来,王羲之也是其中之一。在这么重要的场合,别人都是正襟危坐,唯独王羲之往东床上一躺,大大咧咧边吃东西边看热闹。
而郗璿却一眼相中了王羲之。郗璿对王羲之的狂放不羁不仅不反感,反而觉得很有个性,她知道与王羲之的才华相比,这根本不算什么。
结婚后,郗璿跟着王羲之到了无锡,过起悠哉悠哉的生活。王羲之不想做官,郗璿没有半句埋怨,她理解丈夫的志向。
也正是因为妻子的理解,王羲之才能踏下心来,潜心研究书法,从而成为了“书圣”。
唐朝著名宰相房玄龄说:“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家人之间,没有勺子不碰锅沿的,如果彼此之间不能理解,不能互相包容,家庭战争的硝烟,就会随之弥漫。
亲人之间如果执着于是非,家庭也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家庭最忌讳争来争去,有时候,你争赢了理,却输掉了情。
家是我们的人生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家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家才会成为我们最牢靠的港湾。
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
虽然对于幸福,每个人的见解有所不同,但幸福的家庭都有相同地方:那就是和睦。
唯有如此,家才会兴旺发达。
家人要互相陪伴,加深彼此的感情。及时地沟通,让彼此更加地信赖。多一份理解,让家更温馨祥和。
往后余生。守住家,守望幸福。
Copyright ©2007-2024 湖北妇女网
www.hbwomen.gov.cn
鄂ICP备19006799号
|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269号
主办: 湖北省妇女联合会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洪山路10号洪山大厦A座 邮编:430071 技术支持: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