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中国妇女》杂志
第7期上半月刊登载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
青和居社区党委书记
桂小妹的专题报道
《大武汉有个小妹书记》
全文如下
↓↓↓
青山绿水红钢城,从华中最大的棚户区到现代化小区,青和居的变迁映照着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足迹,这背后是一批批社区工作者的坚守与奉献,桂小妹就是其中一位。
七月的武汉,长江蒸腾起的水汽裹着热浪袭来,让江城的人间烟火味愈加浓厚起来。
青和居社区的展馆里,桂小妹指着一张棚户区老百姓夏天光着膀子在屋外小桌上吃饭的老照片,对记者说:“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26日来到青和居,看到这张照片时亲切地说:武汉的夏天还是很热的,还喝着小酒呢。”
在用居民捐出的老物件复刻的棚户房里,桂小妹摸着漆面斑驳的写字台说:“这就是我们小时候家里的样子。”她身后,社区今昔对比的图片静静诉说着青和居的沧桑巨变。
点亮一盏灯
照亮一大片
走进青和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桂小妹正用武汉话对一位反映情况的居民说:“我理解,是蛮难的……”她身穿标志性红马甲,背后印着“是党派我来为您服务的”。
这样的调解天天都有,党群服务中心,居民们推门就来,抬脚就进。青和居作为武汉市规模最大的公租房小区,承载着5000多户居民的生活,其中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口占比较高。桂小妹找到了突破口:破题的关键在党员,她决心发动社区中的党员力量。
桂小妹带领同事挨家挨户“挖”党员,老党员朱红灯便是其中之一。热心肠的他虽常帮邻里,但当桂小妹第一次登门请他担任网格党支部书记时,却连连摆手拒绝。桂小妹没有放弃。她一次次上门,在社区活动时耐心沟通,最终让朱红灯松口“先试一试”。慢慢地,党员们纷纷“亮身份”,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130多位社区党员主动站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和居叮嘱强调的“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为民的事没有小事,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桂小妹须臾不敢忘。
针对社区近1500名独居空巢老人,她引入公益组织创办800平方米的“好味到大食堂”,争取民政补贴,让60岁以上老人吃上荤素搭配的餐食,为行动不便者免费送餐上门。
孩子放学后的“空档期”是双职工家庭的痛点。社区创办“四点半学校”,邀请志愿者辅导孩子功课、组织益智活动。工作人员还带孩子们到戴家湖公园、青山江滩开展户外教育,培养出小小讲解员、环保小卫士。
走在今日的青和居,19个楼栋的“共享客厅”各具特色。这些由居民自己命名、设计、建设的空间,源于一场“楼栋议事会”上的提议:老人喜欢在大厅聊天,但环境简陋。居民们群策群力,捐书捐画,甚至搬来自家桌椅,将19个楼栋大厅改造为“一厅一品”的温馨空间。老党员张幼林道出居民心声:“青和居是大家的共同家园,人人出力才会更好。”
73岁的武钢老工人回忆起从20世纪70年代的大通铺、到80年代的团结户,再到如今的两室一厅住宅楼,他感慨地说:“我们的小康生活是在党的关怀下实现的!”
桂小妹说社区工作就是要把党的温暖传递给每一位居民,而她也被来自居民的回馈感动着。她的微信好友里很多都是社区居民,有人提醒她添衣保暖,有人向她倾诉烦恼,也有人每天都发一句“小妹书记,早上好!”
转眼到了傍晚时分,站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窗前,桂小妹望着楼下广场散步的老人和嬉戏的孩子说:“社区虽小,但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关系国泰民安。”
叩门问需
一把钥匙打开千家门
桂小妹的办公桌上,几本厚重的民情日志整齐排列,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居民反映的各类问题——从楼道灯泡损坏到电梯故障,从停车位纠纷到孤寡老人照护,民生诉求如同散落的拼图,等待着被重新拼接成完整的幸福模样。
“问题清单就是行动命令。”桂小妹带领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开始了行走办公。他们的足迹遍布19个楼栋的每个单元,身影出现在清晨的菜场、傍晚的广场。一场场民情恳谈会开到了居民楼下,一张张诉求表递到了群众手中。在青和居,这被称为“三进工作法”:进社区察实情、进楼栋听真话、进家门解难题。
“天天敲门组”应运而生,这支由网格党支部书记挂帅、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队伍,将服务承诺公示在每个楼栋的醒目位置——联系方式、服务内容、值班安排一目了然。他们总结出的“天天敲门十八法”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十八法里既有“情感融化法”温暖独居老人的心房,又有“见缝插针法”捕捉居民碎片化需求,还有“邻里结亲法”编织互助网络。
网格党支部成了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通过常态化上门服务,居民们逐渐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停车位重新规划、宠物饲养公约制定、电梯维修方案敲定……一桩桩“天大的小事”在民主协商中找到最优解。
1000余起纠纷在敲门声中化解,4000多个困难在红马甲奔走中解决,5000余人次特殊群体在结对帮扶中重展笑颜。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温暖的故事——李婆婆的降压药有人代买了,张师傅的残疾证有人代办了,王阿姨的漏水房顶有人修缮了……
一个普通的上午,桂小妹接到马婆婆的电话,电话那头微弱的声音说了两个字便没了动静,桂小妹心头一紧,立即带人冲往马婆婆家,将病危的老人紧急送医抢救。
一名80岁的老人拿着破损的老年证发愁时,办证服务送到了家门口。老人拉着记者感慨:“这个事儿真是办到我们心坎上了!”
如今的青和居,“有事找敲门组”成了居民的口头禅。那把打开千家万户的钥匙,不在别处,正握在这些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信任的社区工作者手中。
和美妇女小组
有温度的社区治理
“今天妇女议事会的议程,第一个是解决路面健身问题;第二个是禁止电动车上楼,已安装监控器;第三个是外墙脱落问题,已逐级上报……”在青和居社区的妇女议事会上,居民邹红霞正逐条汇报近期工作进展。
作为社区党委书记兼妇联主席,桂小妹深知妇女既是家庭的主心骨,也是社区治理的生力军。
在武汉市妇联指导下,青和居社区妇联凝聚巾帼志愿者和妇女骨干力量,成立“和美”妇女小组。小组由热爱社区公益事业、满怀爱心、乐于奉献、时间灵活的巾帼志愿者组成。她们积极发挥引领、服务、联系作用,携手妇女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幸福和居”。
“和美”妇女小组成员是社情民意的联络员,发挥密切联系妇女群众的优势,每月开展楼栋妇女议事会,及时收集妇女群众反映的问题向社区反馈。她们也是弱势群体的贴心人,发挥妇女小组的“最小组织”作用,全面掌握楼栋特殊关爱群体的实际需求,主动开展对困难群体的结对帮扶,让她们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
桂小妹说:“在这样炎热的夏日,‘和美妇女’小组有时还会自掏腰包为楼栋的困难老人和特殊群体购买生活物资,将绿豆、西瓜、电风扇、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用品送给有需求的居民。
”律师、心理咨询师、妇联干部组成“顺顺服务团”,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和家事调解,不仅是矛盾化解的“减压阀”,更是妇女维权的“避风港”。社区曾有一名遭受家暴的妇女,长期忍气吞声,桂小妹得知后,立即联系公益律师介入,帮助她依法维权,摆脱困境。
由女党员、热心居民组成的“巾帼志愿服务队”活跃在社区各个角落,为空巢老人买菜送饭、为残疾家庭打扫卫生、为困难妇女提供帮助。34岁的胡芳因脊髓炎瘫痪在床,生活困难,桂小妹联系医院上门治疗,发动社会捐助,最终帮助她重新站了起来。
社区还发起“我是好当家”行动,鼓励妇女在家庭中发挥“好当家”作用,提升妇女管家治家能力和就业技能。
党建带妇建,青和居的妇女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半边天”。青和居社区被评为湖北省“姐妹共建·幸福家园”首批样板点。桂小妹说:“只有真正把妇女动员起来,社区治理才能有温度、有活力。”
“青和居”中的“青”
有了新解读
“青和居”的“青”,原本取自“青山”,承载着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记忆。但在桂小妹眼中,“青”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青年。面对社区60岁以上老人超2000人、独居和空巢老人近1500人的老龄化现状,桂小妹意识到:唯有注入青春活力,社区才能焕发持久生命力。
青和居作为武汉市最大公租房项目启动配租时,桂小妹力推一项破冰之举——首次划出3栋楼、1098套房源作为大学生创业公寓,租金每平方米仅12元,配备床、沙发、空调等基本家具家电,实现“拎包入住”。这一政策精准锚定毕业三年内、在汉就业创业的大学生,迅速吸引周边单位青年涌入。
“青年之家”和楼栋文体设施建设,为青年提供了就业指导、交友联谊的平台。短视频制作培训、读书会、楼栋运动会等活动蓬勃开展,让青年住得好、留得下、有归属感。同时,社区组建了“青年突击队”,成员包括大学生志愿者、网格员、下沉干部,这支7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队伍,开启了基层治理的青春引擎。
正如桂小妹所料:青年人的创意和热情让老旧社区有了新解法。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定期在楼栋议事厅为老人开展反诈宣讲,用方言演绎“保健品骗局”情景剧;在中南民大化学专业学生指导下,孩子们在“四点半学校”动手制作护手霜,将成品赠予“天天敲门组”的社区工作者,完成了一场温暖传递。23岁的护士张雪梅住在17栋,如今成了18栋贺阿姨的“共享女儿”。她经常上门为这名独居老人擦洗身子、换床褥、量血压。老人动情地说:“小张就像亲闺女,不怕脏不怕累地帮我。”
从“钢城子弟”到“新武汉人”,从“青山绿水”到“青春和居”,这场代际融合的实践,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桂小妹时刻铭记,躬身践行。